兰大首页

重阳节老人登高吃糕插茱萸观菊花

发布时间:2016-10-25   字体大小T|T
    今年10月9日为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也是老年人的节日。因我国古代称一、三、五、七、九为阳,故九月初九为“重阳”。民间也将这一天称作“老人节”。这个九九艳阳天起源甚早,至迟于春秋齐桓公时已经有“九九”;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中均有“九九”残文;陶潜《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曹丕《九日与重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杜甫《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这九九重阳流传至今已经成为我国尊老、敬老,开展老年活动的佳节。
    所谓尊老、敬老最重要的就是养老之体和其心志。古人所说的“孝为百行先”,二十四孝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代有位名叫蔡顺的人,少年丧父,因战乱年岁饥荒,便拾桑果充饥,黑的供其母,自己吃红的。“采桑葚树下,黑赤子离离,黑葚先奉母,赤葚留啖儿”。晋代人吴猛家贫没蚊帐,为免其父不被蚊虫叮咬,便赤身先睡床上,让蚊虫吸饱自己的血,“莫驱蚊,恐噬亲,替身可,请噬我”;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元祐年间任太史,对其母亲仍亲自照料,体贴入微,每夜亲自为其母洗刷便桶,以安亲心;春秋时期的老莱子自己虽年已七十,却不说老,常穿五彩衣,学孩童游戏;有时担水上堂,诈跌卧地,学孩童哭。笑口常开,千方百计让二老欢喜;汉文帝刘恒其母卧病三年,他处理公务后,常伴守床前,夜不脱衣,很少合眼。凡进汤药,必先亲尝。上述故事说的都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实际包含着孔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不仅虞舜姚重华孝心感天,在历山务农,象替他耕田,鸟帮他除草;而且汉代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昌盛的“文景之治”。所以,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重阳节还有许多习俗。因九月有“菊月”之称,民间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宋代在这期间,有的酒店用菊花扎成彩门,让客人从此门出入,喝完菊花酒离开时,还可采一枝菊花插在帽沿上。到了清代有的地方还举办大型的菊花会。至今。我国许多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菊花展。近几年我们兰州植物园年年都有菊花展,近百种、数千盆秋菊争奇斗艳,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把茱萸插戴在头上也是重阳节的习俗。此茱萸是茴香科落叶亚乔木,果实可吃,茎叶入药。古人插戴此物是为了驱除恶气,抵御初寒。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这习俗的表述。重阳糕是用发酵的米粉做成的,甜的加进枣、栗子、杏仁等;咸的加进肉类。考究的南方人还有做成九层高的小宝塔,上面再做两只小羊,取“重阳”谐音。在北方则风行吃羊肉,因秋天羊肥,又能取暖祛寒,且又“羊” “阳” 谐音,俗称“贴秋膘”。老年人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古人认为两个九重叠是不吉利的,登高可避害消灾。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迷信观念日益淡薄,在秋高气爽、九九艳阳天的季节爬山登高,既锻炼了身体,又投身大自然,舒畅心情,就逐渐演变成体育和旅游活动了。我们兰大离退休处每年在这期间组织离退休教职工登山,正是这一习俗的体现。重阳老人佳节登高、吃糕等都含有 “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坚信我们老年朋友,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日益健康长寿,美满幸福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