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首页

七夕节在天水群众中的活动

发布时间:2016-10-25   字体大小T|T
    8月9日是农历丙申年的七月初七,是今年这个七夕节。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他俩私定终身,生有一双儿女,生活幸福。王母知道后,把织女捉回天庭,用簪子一划成了天河。牛郎携儿女追过去,却被天河阻隔。后来王母觉得可怜,便定每年七月初七夜晚由喜鹊搭桥让他们相会一次。这个把牛郎和织女星比作夫妻在鹊桥相会的故事起源于西周,到三国时故事情节完备,成为我国和《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并列的四大民间传说。人们同情牛郎织女,关注“鹊桥相会”,有许多感人的民间活动。有的地方在七夕那天把全村的雄鸡宰掉,以示没有雄鸡报晓,他们俩就可以朝夕相守,不离不散。
    鹊桥相会的故事被广为传颂,代表的不只是与心上人隔河相望那么简单,而是深藏着人们内心深处美好真诚的情感和相会、团圆的希冀。在各地的活动中,丝绸之路东段的甘肃天水一带,人们对照春节始于腊月二十三的送灶神,把七夕节提前到《迎请歌》的七月一日开始。到七月七日早晨,经过精心打扮的天水姑娘们,由主事大嫂领到最古老的一眼山泉去“引水”。先给水神爷敬香,而后一边用木勺往陶罐舀水,一边唱着《引水歌》:“水神好,好水神,我把水神请进门。天水地水照花瓣,巧我手手灵我心。”七夕节最重要的活动是“乞巧”。这项活动很古老,南北朝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说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了明清时,改用“丢巧针”,就是七月初七的中午,拿一碗水在太阳下暴晒,一会儿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这时把针轻轻放在水中,针浮在水面,丢针的妇女观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彩、花朵、鸟兽以及鞋子、剪刀形状的,就是乞得“巧”。如果针影粗如槌,或细如丝,或弯曲不成形状的,就以为是笨拙的征候。而在天水地区将这一活动放在天麻麻黑时,妇女们聚到主事大嫂的土炕上,一方面一遍又一遍唱着《乞巧歌》:“巧娘娘,心眼好,给我女娃赐个巧,巧了给个花朵,不巧了给个鞋扇;巧了给个扎花针,不巧了给个大羊针;巧了给个笔杆,不巧了给个锄把……”;另一方面则端来一碗碗一盆盆从泉里舀来的水,把供奉在巧娘娘彩像前的小麦、豆芽菜掐下来,轻轻放在水碗和水盆里,然后凝神观看灯光下水底显映的影子像什么?如果豆芽的影子像支笔,就算“得巧”,预示姑娘将要嫁给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如果豆芽的影子像个银针,说明姑娘心灵手巧,会绣花做衣;如果豆芽的影子像锄头之类的劳动工具,则算“不得巧”,预示将来的郎君和姑娘自己会成为一个下地种田的人。这反映了古代人们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姑娘期盼嫁给脑力劳动的文人。
    夜色深沉,歌声飘向夜空,飘向夜空之外的天宫。天宫是织女巧娘娘的家,她该回去了。妇女们抬着巧娘娘的像,送到村外,在《出送歌》的歌声中,点燃香蜡裱纸,燃放鞭炮,把巧娘娘的像焚掉,妇女们还把手腕上的五色丝线解下来,扔进泉、河之中,希望丝线搭起彩桥,让牛郎织女这对情侣常常相会、朝夕相处、不离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