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首页

独具传奇色彩的东乡族

发布时间:2016-05-25   字体大小T|T
    东乡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是从迷蒙的历史脉络中缓慢走来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历代政府都没有将东乡人看作是一个单独的民族。而称他们是“土人”、“东乡回”、“蒙回”等。东乡人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单独民族步入祖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
    东乡族这个“东乡”称谓,并不代表这个民族的内涵,而是以这批人群居住地区的名称取名的。当今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历史上以河州城为中心将所辖四邻区域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乡。这群世居河州东侧东山区的人即为东乡人。而东乡族这一民族称谓,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端倪。当时一批积极要求抗日的东乡热血青年冲破反动军警的封锁追捕,投奔抗日根据地延安,受到边区政府和八路军的欢迎,谢觉哉、伍修权等领导同志亲自接见,高度评价他们的行为,并称这些河州东乡“回回”的年轻人为“东乡同志”。解放初期,经科学的民族识别认证,确认东乡族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另一民族,定名东乡族。1950年9月成立东乡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东乡族自治县。从此,东乡人从政治上告别了没有“族名”的历史,和其他民族一样享有平等权利的新中国的主人。
    近四十万东乡族人中,除主要部分集居在丝绸古道上的东乡族自治县之外,其余的部分分散在广河、和政、康乐、积石山等县和新疆的伊犁地区及宁夏的吴忠、银川一带。根据一些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探索研究,确认东乡族人的远祖是中亚的撒尔塔回回。13世纪20年代,成吉思汗征服中亚,使撒尔塔部落解体,大量的撒尔塔人尤其是他们中的能工巧匠近10万人被东迁,编入“探马赤军”长期留守在东乡这块三面环水、居高临下的战略要塞,过着“上马即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生活。到了元朝设立“社”的农业组织,各地“探马赤军”随处入社,便在东乡地区长期定居下来,并与当地的蒙古人、汉人等融为一体成为东乡民族的主体部分。从东乡人现在使用的语言及东乡地区山山岔岔的名称上也深深铭刻着东乡人远祖的胎记,可进一步佐证东乡族人的远祖来自中亚。现在东乡族人所使用是语言是一种由13世纪蒙古语和波斯语、阿拉伯语及汉语混合组成的语言。其各个部分分别为:属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蒙古语约占60%左右;宗教和人生信念及精神情感方面的阿拉伯和伊朗语约占20%左右;而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用语则多为汉语,约占20%左右。随着社会的演进,汉语的成分越来越多。另外,现在东乡县的许多地区仍保留着古代中亚人的职业特点:如一些庄窝有叫“伊哈赤”(陶瓷匠)、“勉古赤”(银匠)、“阿拉松赤”(皮匠)、“现池赤”(麻织匠)等,还有一些地名原本就是从中亚一带移置过来的,如:“达巴拉”和“洒勒”同中亚的“答不答牙”和“库里普勒”很相似,“乃芒庄”、“奴乃芒”同突厥人的“乃蛮”部落和名称相对应,可能是沿用原住地名和原中亚部落的名称。还有东乡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是虔诚的穆斯林等,都留有东乡人的胎记,说明东乡族人的祖先是中亚的撒尔塔人。总总情况说明,东乡族人是丝绸之路上独具传奇色彩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