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首页

话说端午节文化习俗

发布时间:2016-05-25   字体大小T|T
    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佳节。这个节日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当今在我国流传最广、并被各地群众认同的是纪念屈原的看法。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人,当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投汨罗江殉国,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实际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都证实: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到了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定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国人多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看法很可能与此传谕有关。
    吃粽子、佩香包、在门上插艾,是端午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当今仍有很多人家仍保留着“端午采艾,悬户门上”“一穰毒气”的习俗。艾是一种防疗疾病的良药。据《本草纲目》记载,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清晨鸡鸣前采集的艾蒿,治病最有效。中医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湿寒、温经止痛、止血安胎等功效。因此,早在先秦五代,当五月盛夏,百虫滋生,疾病流行时,人们在端午,购艾叶、菖蒲等香草,置于锅中煎熬,以汤沐浴去病穰灾。《大戴礼记·夏小正》一文中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至唐宋,端午则称“浴兰节”,端午吃粽子也是传统习俗。古代称粽子为“角黍”或“筒粽”。角黍是米粽有棱有角的形状;筒粽使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粽子可能起源于魏晋时代,时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又以菰叶裹粽黍米煮之,状似尖角,古名角黍”。到了唐代,就有种类多样的粽子出现在市场上,长安就有专营粽子的店铺。诗人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诗句就反映了当时的情景。唐明皇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的粽子后也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到了宋代有艾叶浸米用茭白叶裹制而成的粽子,是很有名气的“艾香粽子”。陆游“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的诗句,讲的就是“艾香粽子”。时至今日,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仍用菰叶包粽子。到明弘治年间才出现用光滑不沾米粒、且有特殊清香味的芦叶包粽子。到了清乾隆年间,林兰痴《邗上三百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说明那时已有肉做粽馅,并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自古以来端午还有佩香包的习俗。香包古称香囊、佩帷、容臭。《礼记》的“男女未冠笄者……缨皆佩容臭”,《离骚》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其中的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古人以佩香囊辟邪去瘟。庆阳华池县双塔寺出图的金代香包被称为“千岁香包”,其造型为荷叶盖,由黄褐色丝织物缝制,造型雅致,刺绣精细,历时近900年,仍色彩艳丽如新。端午为何要佩香包呢?因为过去人们认为端午这天是个恶日,相传齐国的孟尝君是这天生的,因生日不好,其父将他扔掉,其母不舍,将其拾回养大;南朝的王镇恶将军也是这天生的,所以起名“镇恶”;爱国诗人屈原因秦国攻破楚国郢都,也在这天投汨罗江殉国。所以每到端午这天,家家门上插艾蒲,孩童身上佩香包,一家老小都要喝雄黄酒,以驱逐恶魔,逢凶化吉。
    赛龙舟也是我国南方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一是作为一项文体活动。据《事物原理·端阳》记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刘禹锡有一《竞渡曲》记述了在沅江州刺史主持下的一次竞龙舟活动。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二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续齐谐记》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端午节)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江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在余靖的《端午日寄酒蔗回都宫》亦云:“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一神”。总之,赛龙舟之事经久流传,至今仍很活跃。
    由于某些原因,端午佳节虽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但中国人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艾、佩香包、吃粽子、喝雄黄酒、观龙舟赛等的文化习俗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很是热火。